石頭房子石頭路,
石頭碾子石頭磨,
青石臺階石板路,
多見石頭少見人。
——這就是武安市徘徊鎮(zhèn)前李甲村的真實寫照。
前李甲村,原名李家莊村。深藏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偏僻山溝里,距離邯鄲市區(qū)100余公里。這里群山環(huán)抱,交通不便,也是武安西南端最后一個小山村,村外一條崎嶇蜿蜒的盤山公路通至武安市區(qū),是名副其實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古村街道
前李甲東與涉縣“新愚公”后池村毗鄰,南與涉縣西達漳河相望,西與知名古村落涉縣大洼村隔山緊鄰,北與武安傳統(tǒng)民俗古村姚家峧相連。傳說,明朝洪武年間,李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躲避戰(zhàn)亂遷徙于此,在這里繁衍生息六百余年,現(xiàn)有一百余戶,五百余口人,而且絕大多數(shù)是李姓人家。
街道
前李甲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,歷史隸屬管轄也多次改變,中華民國以前由河南省彰德府磁州管轄;1940年隨茶口、陽邑、冶陶劃歸山西省遼縣(左權(quán)縣);1942年劃歸晉冀魯豫邊區(qū)武西縣;1949年劃歸河北省邯鄲地區(qū)武安縣;1958年劃歸涉縣徘徊公社;1961年劃歸武安縣西峧公社:1996年劃歸武安市徘徊鎮(zhèn),管轄至今。
古街道
前李甲村坐西朝東,背靠太椅山,面對帥魁垴,村下的季節(jié)河到雨季時節(jié),潺潺溪流十余里注入涉縣清漳河。這里的民居全部是就地取材青石砌就,富裕人家使用“干和縫”,就是整個房屋全部用精雕細刻的上等青石條砌筑,建好的房子看不到壘砌的痕跡;平常人家蓋房相對簡陋,石頭房子建好后,石頭之間的縫隙會用白灰勾縫,完成后也非常美觀。80年代以前整個村莊全部是石頭建筑、石頭房子,青石臺階、石板鋪街、石頭座椅、石磨、石碾、石臼,整個三平方公里的小山村,可謂童話世界的“石頭堡壘”。目前山村六成以上石頭建筑保存完整,尤其是依山就勢的石頭房子,由于其墻體寬厚,在炎炎夏日里非常涼爽,而且沒有蚊蠅侵擾,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“避暑山莊”。
石頭房屋
前李甲村信息閉塞、民風淳樸,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著先民勤勞樸實的優(yōu)良品質(zhì),本村李氏先祖自建村以來,便勉勵教導(dǎo)后人勤勞致富、節(jié)儉為本、遵紀守法、遠離賭博和毒品。幾百年以來這里的村民牢記祖訓,憑著勤勞、節(jié)儉、善良、本份的品質(zhì),逐步開疆擴土,成為當?shù)卮逵蛎娣e最廣的村莊,土地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。聽當?shù)氐睦先顺Uf,在新中國成立之前,前李甲村周邊村莊一些好吃懶做、吃喝嫖賭村民,全部把土地變賣給了前李甲村的富戶。
街道
前李甲沒有暴發(fā)戶,但是也沒有貧困戶。尤其是改革開放后,村民大力發(fā)展林果產(chǎn)業(yè)和服務(wù)業(yè),該村的大紅袍花椒樹種植面積在冀南地區(qū)首屈一指;其次,前李甲村搞食品加工也非常多,武安市區(qū)的饅頭房一半以上是前李甲人,村民睿智和勤勞,迅速跨入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。這里的村民相親相愛一家人,依然保持著夜不避戶、路不拾遺的村風,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這里體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前李甲自建村以來沒有發(fā)生過一起刑事案件。
古村石巷
前李甲村文物古跡較多,宗教文化底蘊深厚。主要古建筑有菩薩廟、土地廟、龍王廟、碧霞元君廟、山神廟、關(guān)帝廟、藥王廟、懸王洞、狐仙洞、蛟龍洞、李氏祠堂等,以及青陽山古建筑群。
青陽山廟宇建筑群地處前李甲村西北海拔1000余米的青陽山頂,山上廟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,由涉縣禪房村和武安前后李家莊三個村莊籌資共建,現(xiàn)屬邯鄲市級重點保護文物。青陽山古建筑群規(guī)模宏大,廟宇林立,碑刻眾多。主要建筑有鳳凰頂碧霞元君廟、南天門、大雄寶殿、鐘鼓樓、大戲樓、九爺廟、三官廟等。
青陽山古廟
登臨青陽山鳳凰頂,有一覽群山小的感覺。東北方向的武安舍利塔,西邊的山西黎城茶壺山,南邊的河南林州紅旗渠,北邊的山西左權(quán)縣十字嶺皆依稀可見。
春風送暖,桃花盛開的農(nóng)歷三月,是青陽山廟會。期間,善男信女、騷人墨客、攤販商賈云集于此,可謂是:“高山僻野起鬧市,摩肩接踵登天衙”。
青陽山大雄寶殿兩側(cè)石柱上兩幅篆刻對聯(lián)較為有名。一副為:“行媒婚媾,自古及今,人倫大道蒙圣澤;煉石補天,由中達外,仁育宏思賴神功”。二副為:“六龍既御,民胞物興,德澤遍及于寰區(qū);九五躬登,布化宣猷,功業(yè)參贊乎天地”。
社火
前李甲溶洞(蓮花洞)位于村南3公里處,這里重戀疊嶂、山峻水秀、萬木蔥蘢,寂靜清幽、溶洞洞口在懸崖峭壁上,洞高約10余米,深約500余米,洞內(nèi)有千奇百怪的鐘乳石,雨季清泉長流,涼爽宜人,是納涼避暑、旅游觀光的絕佳之處。
溶洞
值得一提的是前李甲村還有令人震撼的坡式梯田景觀,因前李甲“山高坡陡、石厚土薄”;“舉頭盡見奇峰峙,著足曾無尺土平”,就是在這樣一個“惜土如金”“視水如油”,資源極度匱乏的太行深山區(qū),前李甲的先民們創(chuàng)造了龐大的旱作梯田系統(tǒng),這里的梯田溝連溝,洼接洼,從山腳到山頂是一層層的坡式梯田,秋收時節(jié)五彩斑斕莊稼把整個梯田裝扮成夢幻天國。1990年聯(lián)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視察太行旱作梯田時,稱贊其為“世界一大奇跡”“中國第二長城”。
梯田
前李甲村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自然風光,而且民間文化藝術(shù)源遠流長,地方特色鮮明。清末民初便成立了武安平調(diào)落子劇團,改革開放前農(nóng)閑時自娛自樂,經(jīng)常受邀外出演出。社火“大敬駕”和“跑文字”具有濃郁的鄉(xiāng)土色彩,尤其是“跑文字”在當?shù)叵碛惺⒚?ldquo;跑文字”又稱“跑帷子”,是一種古老的大型民間娛神舞蹈,已有2600年的歷史,“跑文字”由古代軍隊出征祭神演變而成,最初有300余人的演出隊伍,演出規(guī)模宏大、場景壯觀、氣勢磅礴,隨著時間的推移,演出人員逐漸減少,現(xiàn)在的“跑文字”隊伍由兩名“旗手”和24名“帷子手”組成,24名“帷子手”舉著五顏六色的帷子桿,在兩名“旗手”的引領(lǐng)下,踩著富有節(jié)奏感的鼓點,在震耳發(fā)聵的威風鑼鼓聲中,短時間內(nèi)可以變換出“天下太平”“五谷豐登”“風調(diào)雨順”“八仙過海”等字型,同時還擺出“梅花陣”、“三請諸葛陣”“長蛇口袋陣”“跑打火煙城”等陣法。“跑文字”到高潮時鑼鼓喧天,群情振奮,整個山村都沸騰起來了。
跑文字舞
當?shù)貍饔?ldquo;前李甲文字后李甲棍,姚家蛟秧歌不用問”的順口溜。本村因地處河北、河南、山西交界處,跑竹馬、跑旱船、抬閣等民間藝術(shù)豐富多彩,且別具一格。
跑竹馬
前李甲村自清朝開始便有習武強身的習慣,民國時期有拳房、武術(shù)班,武術(shù)名人輩出,當?shù)貍饔幸恍┣袄罴紫让癯┌擦嫉膫髌婀适?。新中國成立后習武之人銳減,改革開放之后基本失傳。
社火
自建村之日起,村民便注重村莊建筑整體規(guī)劃和布局,村莊中心大街直通南北,以中心大街為界分為上街、下街、前街、后街和臺上(街中心)。受地理環(huán)境影響,這里的民居均為方方正正石頭壘砌的四合院,別具特色,也極為罕見。
社火
抗戰(zhàn)時期,因該村群山環(huán)繞,溝深林密,交通閉塞,從而成為八路軍129師的糧食儲備基地,在短短三年時間內(nèi)儲藏和運送糧食20萬斤,為抗日戰(zhàn)爭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社火
改革開放后,前李甲人紛紛背井離鄉(xiāng)外出打拼,他們憑借勤勞和智慧,在外擁有各自事業(yè)和天地,回歸故土便成為他們的奢望。原來擁有五百余人的前李甲村,目前只有幾十個老人在堅守;原來人聲鼎沸的小山村,現(xiàn)在變得落寂和孤獨……
社火????
來源:七步生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