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直接說包是“假貨”
穿著白色的工作服、只戴一只手套,工作臺上,從10到100倍的各種放大鏡一字排開,這就是“奢侈品鑒定師”李文濤的工作常態(tài)。每天,他都要在這張桌前與各種奢侈品包袋打交道。這些包袋來自于全國各地,委托人有二手奢侈品店的店主,也有普通人。 李文濤說,拿到一件待鑒定的包袋后:
望:只戴一只手套操作,一是為了保護(hù)客戶的物件,二是騰出的另一只手可以直接感受皮質(zhì),同時用眼睛觀察。聞:鑒定師會聞聞包袋的氣味。切:使用各種倍數(shù)的放大鏡、不同尺寸的卡尺,仔細(xì)觀察、比對包袋的logo、五金、身份卡甚至是不起眼的縫紉針腳部分。
經(jīng)過一番“望聞切”,李文濤對結(jié)果已經(jīng)“心中有數(shù)”。“是正品,就會出具一份鑒定書,但如果不是,我們會對客戶說,‘這個包不對’或者‘有問題’,不會直接說包是假貨、A貨。” 這主要是為了保護(hù)客戶的“面子”。李文濤說,面對鑒定結(jié)果,大部分的客戶都比較“淡定”。
逛街不忘觀察路人背包
工作時,客戶與鑒定師是不能見面的。李文濤只能通過自己的手和工具,與面前的包袋默默“對話”。一天至少要摸四五十只包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 李文濤是資歷豐富的鑒定師,工作之余,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出沒于二手店“淘包”。平時,李文濤常不自覺打量路人的背包,什么牌子、什么型號,是真是假。
“潛伏”制假者朋友圈摸底
事實上,既然要做奢侈品鑒定的行當(dāng),就必然要和層出不窮的制假者“過招”。 在該鑒定業(yè)內(nèi)有一條不成文的規(guī)矩:如果物品不是正品,無論客戶如何詢問,都不能說明“為什么”。這既是為了保護(hù)品牌,也是為了防止制假者以此為線索,“更新”制假技術(shù)。
有些制假者千方百計打聽鑒定師的聯(lián)系方式,在電話中開出60萬元的周薪,請鑒定師去“講課”。此時,考驗的就是鑒定師的“職業(yè)道德”。“我自己的微信里,就加了兩個制假者。”李文濤說。“這兩個制假者,一個專門做特別差的C貨,一個則是做A貨甚至超A。我關(guān)注他們每一條動態(tài),但從不和他們互動,就是為了‘潛伏’下來,了解制假圈里的動態(tài)。”
據(jù)《新民晚報》
動輒砸下數(shù)十萬元買入的愛馬仕,是否一定就是真的?賣家們爭相許下“海外代購”承諾,能否保證每一款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