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漳周氏祠堂現(xiàn)存兩座400年前人物碑像
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現(xiàn)場了解到,兩座人物碑像均為明代崇禎年間所立,正中供奉的碑像為周邦毓,據(jù)周氏后人回憶,原本東、西兩邊各有一座體型稍小的碑像,在“四清”運動期間,西邊一座被不法分子盜走,目前僅剩下東邊一座。
燕趙都市報記者現(xiàn)場測量,正中周邦毓碑像高1.9米,寬86公分,像碑題頭為:皇明周孝子像,右上角刻有:崇禎歲在壬申嘉平月既生魄之吉列,左上角碑文記載: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頻厚重如山堅貞若石,其形可模,其言不足觀摩,垂世延我周室。原始碑座上刻有石花云朵,刻像至今保存完好。
東邊碑像,碑高1.2米,寬60公分,像碑題頭為:周子侍側(cè)小像。左上角和右上角碑文略有破損,比較模糊。
周邦毓,又名周國彥,字秀甫,號泗臺,天性樸實溫良,忠耿自持,行為嚴謹,幼有神童之名。周邦毓資助妹夫宋儒求學做官,孝敬父母聞名鄉(xiāng)里,被皇封為“周孝子”。他曾教過兩個名人,一是武英殿大學士郭樸,一是黃門侍郎李秦。郭樸先后任吏部尚書32年,李秦做過刑部給事、吏部學科篆、禮部給事,由于反對嚴嵩父子獨攬朝政,后被貶職天雄、鳳陽,30年不得入朝。
據(jù)臨漳縣文史專家黃浩說,根據(jù)《臨漳縣志》記載,周邦毓父親為兩個兒子和女婿平分家產(chǎn),但長子不同意,邦毓就把自己所得家產(chǎn)再平分給女婿宋儒幫助其完成學業(yè),父親非常高興。嫡母患病時,他把所有欠他的債券焚燒,期望嫡母益壽延年。任信陽州羅山縣訓導時,繼母患病,他掛冠歸里,時時侍奉身邊。其去世后,守令問其事建坊于張村東街,皇封邦毓周孝子。
側(cè)立任務(wù)碑像身份定性存“疑云”
對于祠堂正中的周邦毓碑像目前都沒有疑問,但側(cè)立在一旁的站像,在學術(shù)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。
黃浩告訴燕趙都市報記者,一種說法認為,左右兩側(cè)的站像為周邦毓的兩個學生郭樸、李秦;另一種說法認為兩側(cè)站像為周邦毓的男性后裔。據(jù)周氏22代后人周家興回憶,當年西邊站像碑存在時,東西兩側(cè)的站像碑上的文字破損就比較嚴重,無法辨別,所以對于兩側(cè)碑像人物原型具體為誰,至今成為了一個謎團。
燕趙都市報記者在周氏祠堂的院落里發(fā)現(xiàn),許多散落不成形的碑刻以及部分碑座,周家70多歲的周太福說,這些都是祠堂的碑文紀實,但在六十年代全部被人為砸毀用于修建橋梁,直至1995年,臨漳縣將周氏祠堂及墓群碑刻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才找回一些殘缺的碑刻。
明萬歷37年6月(1609年)周邦毓第一次編著了“周氏家譜譜訓”提出昭示后人讀書持家之要,即:讀書足以興家,循禮足以保家,勤儉足以持家,和順足以齊家。并編著了“周氏源流說”,成為開創(chuàng)周氏族譜第一人。
黃浩說:“周邦毓的‘持家之要’不僅指小家,而且指大家、國家,家興才能萬事興,這對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構(gòu)建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。”另外,周氏后裔至今保存有明代周氏家譜和皇帝詔書,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。(通訊員張云鵬 燕趙都市報記者陳正)
[邯鄲新聞]8月27日13時許,家住邯鄲市復(fù)興區(qū)百花大街東錦江佳苑1號樓A單元一七旬老人,在乘坐電梯回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