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莊80來歲老兩口樂和擺地攤26年
知足 老兩口擺地攤26年
早晨7:30,建設(shè)大街棉一小區(qū)門口熱熱鬧鬧的早市仍在繼續(xù)。小區(qū)門外一棵綠葉蔥蔥的梧桐樹下,張爺爺和楊奶奶又擺上了雜貨攤。兩把木椅一大一小,四條腿都遍布磨損的痕跡,扶手處卻泛著亮光。
地攤不足10平方米,擺著大大小小各種花色的手工鞋墊,是79歲的楊奶奶踩著縫紉機一針一線加工的。除了鞋墊,小攤上還擺著一些自行車座套、刷子、鑰匙鏈、紐扣、松緊帶等小雜貨。偶有一兩個行人前來挑揀一番。記者先買了兩雙鞋墊,當場墊上,的確很舒服。
一雙成人鞋墊賣三塊,小一點兒的賣兩塊,手掌般大的小鞋墊只賣一塊五或一塊。爺爺告訴記者,“別看這小小一雙鞋墊,做起來工序可多著吶。”他介紹說,首先得拿面粉熬漿糊,用制成的漿糊均勻涂在一層層布料上,把兩三層布料粘在一塊兒,叫做“打夾紙”。打完的夾紙在通風處晾干,比著樣子裁成鞋墊大小,兩面再粘上一層外襯,再等晾干了,用縫紉機一圈一圈密密匝匝地縫實,一雙鞋墊才算做成。
老兩口是邢臺隆堯人,幾十年前一家人搬來石家莊。年輕時張爺爺在一家工廠上班,退休后每月拿2000元的退休金。楊奶奶由于不是正式工,近兩年才能領(lǐng)到每月幾十塊錢的養(yǎng)老保險?,F(xiàn)在,兩個兒子在農(nóng)村,小女兒住在城里,隔上幾天能過來探望一下。
“說實話,我們兩張嘴吃飯花不了多少錢,可一年里各種費用一交,那點退休金也就不剩什么了,”奶奶說兒女們經(jīng)常勸老兩口不要勞累了,“可他們都成家過日子,自個兒也有一家子的吃喝花銷,我倆干不動別的,也不想成為兒女的拖累,每天掙上十來塊錢,晚上收攤就能買倆人一天吃的菜,挺好。”
相守 結(jié)婚61年從沒紅過臉
用來裝貨的是兩個大紙箱,固定在帶輪子的小鐵架上就成了小拉車。每天早晨吃過飯,張爺爺拖著小拉車從二樓下來,一級一級臺階最難走,要抓好把手防止滑下來。晚上7點多收攤回家,上樓時更要一級級往上拖,全憑自己。楊奶奶要幫忙卻總被勸阻,慢慢地也就不再堅持了。
把貨物一樣樣擺好,楊奶奶坐在大椅子上,開始望著行人出神。張爺爺時而坐下,時而站起遛個彎兒,距離總超不出10步。大概是怕楊奶奶孤單,記者與楊奶奶交談,張爺爺就在一旁聽著,還要兼顧挑貨的路人,偶爾賣幾元錢,張爺爺對著老伴樂得合不攏嘴。
過了一會兒,有位小姑娘上前拿起一雙手工鞋墊,不待開口,楊奶奶就開始介紹:“我這鞋墊是純手工的,里外都是棉布,你拿一副穿穿,舒服著吶。”小姑娘挑揀一番,沒有喜歡的花色,走了。楊奶奶仍舊把鞋墊一一放進自己“包裝”的透明袋里,滿臉的不樂意,嘴上還嘟囔著“不識貨”??匆娔棠滩桓吲d了,張爺爺趕緊給剝了兩?;ㄉ?,“別著急,這不剛開張嗎。”張爺爺悄悄告訴記者,“我們結(jié)婚都61年了,那時候日子不好過,可我們倆從來沒紅過臉?,F(xiàn)在她歲數(shù)越來越大了,反倒像小孩兒了,呵呵。”
感言 離不開大家的幫助
小區(qū)居民路過時,雖然不買東西,卻少不了打個招呼。楊奶奶說:“在小區(qū)里住了幾十年,都是老熟人了。”居民們十分照顧老人的生意,只要小攤上有的,絕不去別處買,“老兩口掙點錢不容易,人也實誠,買點小物件放心,也方便。”居民劉女士說,看到老兩口就會想起自己的父母,所以能幫的就幫。
張爺爺說,前些年都是自己坐車去南三條進貨,這兩年走不動了,坐車也不方便,就托附近的人幫忙捎帶過來。“每次要得不多,多虧人家不嫌麻煩,要不然我倆這地攤也擺不成了。”
正當記者和兩位老人交談時,一位年輕女士從小區(qū)出來,提著行李像是要趕路,她朝著楊奶奶喊了幾聲“大媽”,又伸手遞過一包東西,“這包點心我沒吃完,路上帶著也麻煩,您要是不嫌棄就吃了吧。”楊奶奶笑著接過來,還對記者說:“看看,咱小區(qū)的人待我們多好。”
楊奶奶說,往年不論春夏秋冬都要出來,今年冬天想歇歇了,“其實現(xiàn)在的日子越過越好,我們倆每天折騰著點,能鍛煉身體,路上人來人往也熱鬧,一點不覺得悶。”來年春天他們還會擺上小地攤,就這樣寧靜地度過晚年。
如果您哪天路過棉一生活區(qū),需要一雙鞋墊或者一些小東西,不妨照顧照顧張爺爺和楊奶奶的生意。
最近在微博圈里,熱傳一條消息:石家莊建設(shè)大街棉一小區(qū)門口有兩位老人,80來歲了還在賣鞋墊。路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