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位老家在浙江余姚農(nóng)村的網(wǎng)友表示:“我小的時候長輩基本都給200元,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,200元都拿不出手了,最低600元,動輒上千,對于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,更別說村里的老人了。”
作為傳統(tǒng)年俗之一,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,是一種“年味兒”,代表著期許和祝愿。但近年來,在一些地方,一路看漲的壓歲錢不僅成了老人的經(jīng)濟負擔,也讓很多年輕人頗感壓力。
守護好壓歲錢的本義和美好初衷,不讓它轉(zhuǎn)變?yōu)橐环N苦惱和負擔,顯得尤為重要。
其實,年味兒不在于有沒有紅包往來,壓歲錢的厚薄程度更不是衡量關(guān)系親疏遠近的標尺。有年輕人和同輩的兄弟姐妹約定好只給孩子發(fā)小額紅包,“圖個熱鬧喜慶就好”“大人沒那么大壓力,小孩兒收到紅包也都高興”。
正如網(wǎng)友評論的,“如果陷入攀比,就失去了壓歲錢的意義,不是壓歲錢了”“本是圖個吉利,發(fā)多發(fā)少都是一份心意”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,根據(jù)自身經(jīng)濟情況給壓歲錢,不攀比、不跟風、不過度,是絕大多數(shù)人的共識和實際行動。在廣東不少地方,“派利是”只講“意頭”不比金錢,五元、十元,多少隨意心到即可。
廣西河池一個村里的小孩挨家挨戶拜年,大人提前準備好2元利是。類似做法受到歡迎,無疑是這種共識的集中體現(xiàn)。而在一些地方,壓歲甚至不必用錢,壓歲書、壓歲小禮物等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。
這也啟示我們,錢不在多少、禮物不拘厚薄,一個個節(jié)日儀俗恒久流傳,是因為其背后流淌的文化基因、飽含的真心真情為人們所珍視。
身邊的小孩說,過年的快樂,少不了收到壓歲錢那一刻的驚喜和開心。守護好這份快樂,就要守住壓歲錢傳承文化、傳遞祝福的本義,不讓年味變“錢味”,不讓攀比添負擔,讓新春佳節(jié)更加溫馨、和諧和美好。
來源:人民日報評論(作者:張近山),中國新聞網(wǎng)(作者:邵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