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溝塞山口長城是該市發(fā)現的第20處明代長城遺址。梁溝村西的古長城資源,位于該村西北4公里左右的黑龍洞山巔。該山屬于武安市境內十八盤山脈,距最高山峰青崖寨直線距離約2公里。長城就盤旋于兩山頭中間的豁口處塞補山口,按山勢走向從南向北曲折蜿蜒而上,全長300余米,海拔高度在1592-1625米之間,高低落差20余米。
該處長城基址由于年久缺乏正常的維護,加之自然損毀及人為破壞等原因,中間較低的豁口處殘損、塌落較重,兩端墻體保存相對較完整。保存下來的兩段城墻,其中南段長約70米,寬4米,現存高度2.6米;北段長約15.3米,寬3.4米,現存高度2米。長城結構為荒石三合土,用材均為就地取材,即當地的石灰?guī)r青石。現場勘測發(fā)現,石料部分為粗加工(簡單用錘敲砸一個相對平整的一個面),大部為荒石砌筑,層次之間用三合土粘接。由于用料大小不一,最大的一塊長1.05米、寬0.25米、高0.51米,一般是長0.5—0.3米之間,高低在0.24米—0.3米。因此,層次高低不同,之間的粘接劑(灰線)呈不規(guī)則形狀,最寬處達7厘米,最窄處僅有3厘米,形成網狀。
在調查時,文保所有關人員還發(fā)現了北段長城墻體內側中間有三個并排的長方形的孔,高約0.3—0.37米,寬均為0.27米,深度在1.2—1.4米左右。此孔經過分析,確認為排水所用,南段墻體中間疑似存一敵臺,建筑整齊,有二層臺。
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后,經國家文物局認定,我市共有長城資源19處,其中長城本體6段、烽火臺9座、敵臺4座,全部位于我市西北邊境的管陶鄉(xiāng)和活水鄉(xiāng)境內。我市的長城資源均為明代中后期沿太行山脈系修筑的內長城,在當時特殊時期曾發(fā)揮了獨特作用,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。
根據文保所提供的資料
小編整理了我市境內
其他19處長城資源的基本信息
一起來看一下吧
墳峧01烽火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45公里處的管陶鄉(xiāng)墳峧村東北,建于距村直線距離1500米的山巔。
拐角01烽火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38公里處的管陶鄉(xiāng)的山峰上。該處為武安市西北邊境的中低山區(qū)。
荒莊01敵臺
位于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46公里處的管陶鄉(xiāng)的山峰上。雖然為單體建筑,但北側和長城墻體連接,溶為一體。該建筑始建于明代,以自然山體為基礎,石結構壘砌而成。坐東面西,平面基本呈方形建筑。
荒莊02敵臺
該處為石結構實心建筑。南、北側和長城墻體連接,溶為一體。該建筑始建于明代。坐東面西,平面呈長方形。南北長6.57米,東西寬5.15米,建筑面積33.84平方米。
荒莊長城1段
明代長城,長城自東北向西南而來,逆山體而上到最高點時又拐向南,到南側山嶺下而止。全長146.37米,分2段而建。
列江01烽火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42公里處的管陶鄉(xiāng)列江村,建于村東直線距離548米的炮臺嶺山巔。
腦溝01烽火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48.5公里處的管陶鄉(xiāng)腦溝村,建于村東南直線距離1200米的山坡上。該烽火臺始建于明代,是明代中后期沿太行山脈系修筑的內長城重要組成部分。
腦溝02烽火臺
海拔高度1132米,是管陶川過柏草坪向東北方向的第五座烽火臺,南距墳峧01烽火臺直線距離768米,北距垴溝03烽火臺2.06千米。遙相呼應,相互策應。
腦溝03烽火臺
建于村西北直線距離863米的炮臺樓山巔,海拔高度1233米。
盤根01敵臺
位于管陶鄉(xiāng)的山峰上,坐南面北建在山體南側,在盤根塞山口長城4段起點向北20米處。南側與盤根塞山口長城相接,海拔高度804米的山坡上。
盤根01烽火臺
海拔高度810米,和盤根02烽火臺遙相呼應,和境內保存的盤根塞山口長城墻體2段連在一起,坐東面西建在山體西側,東北為磁左公路。
盤根02烽火臺
東北與山體相接,西南與盤根塞山口長城2段銜接。
盤根塞山口長城1段
我市保存的第一段長城墻體。該段長城始建于明代中后期,是沿太行山脈系修筑的內長城之一。受地勢影響,建于山巔兩山之間的豁口處塞補山口,坐東北面西南。長城起點為西北山體人頭山腰,北緯36°52′20.00″,海拔高度1128米。止于東南山體的大板山腰,海拔高度1121米,全長約85米。
盤根塞山口長城2段
起點為村東北1.2公里的東烽點,止點在盤山公路左側懸崖。海拔高度在876米至814米之間。
盤根塞山口長城3段
全長311米,受地勢影響,建于兩山之間,補塞山口。墻體隨山勢由北向南而下,為坐東北面西南,處于東側山體西南,東側為磁左公路,墻體四周植被以荊、葛及雜草為主。
盤根塞山口長城4段
全長580米,受地勢影響,建于兩山之間。東北與境內保存的盤根塞山口第一段墻體遙相呼應,南端止于盤根01敵臺。隨山勢由北向南而下,處于東側山體西側,東側為磁左公路。墻體四周植被以以荊、葛及雜草為主。
天陽鄄01敵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38公里處的活水鄉(xiāng)天陽鄄村東2200米,建于海拔高度1112米的炮臺巖山巔。雖然為單體建筑,但南北兩側和長城墻體連接,溶為一體,建于長城墻體71米處。該建筑始建于明代,以自然山體為基礎,石結構壘砌而成。坐東面西,平面基本呈方形建筑。南北長4.6米,東西寬4.6米,建筑面積21.16平方米。
天陽鄄長城1段
建于海拔高度1107米的炮臺巖山巔,按山勢地形,建于炮臺巖山巔兩山峰之間的豁口,塞補山口。坐東北面西南而建。墻體自北側山峰第一突出山凸起,向東南而下,方向356°,然后轉向西南至山腳下,過山體豁口處再向南逆山體而上,直達南側山腳下止,全長137米。
陽坡01烽火臺
位于武安市城區(qū)西北50公里的管陶鄉(xiāng)的山峰上。單體建筑,始建于明代。坐東北面西南,南北長7米,東西寬6米,東側墻體外又建寬度為1.4米的斜上下梯道,建筑面積為51.8平方米。
市文保所通過采取大力宣傳長城保護、加強長城實地調查、制定嚴格審批程序等一系列措施,推動我市境內長城都建立了保護組織、保護檔案、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,建立了保護標志,安裝了界樁,使長城保護走上了有序的軌道。(武文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