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采訪了解,每逢節(jié)假日,磁縣講武城鎮(zhèn)“代理媽媽”陳玉文的“愛心小屋”里,都有幾十個孩子匯聚于此,組成一個幼兒園般的家庭。這些孩子的父母或遠走他鄉(xiāng)打工,或離異,平日只靠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。在“愛心小屋”陳玉文媽媽這里,他們歡聚一堂,嬉戲玩耍,驅(qū)走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寂寞。
陳玉文今年50歲,是磁縣一名普通教師。她表示,自己這樣做,是受父母的影響。
陳玉文的父親陳有田和母親申玉梅,都是當(dāng)?shù)赜忻?ldquo;大好人”。“還是上世紀(jì)70年代艱苦的日子里,父母看到身處困境的人,都會伸出援手。”陳玉文說,有一次,父親看到水井邊有一名男子因家庭慪氣要跳井自殺,便及時勸阻安慰,并請他到家里免費吃住、不斷勸解,終于幫他解開了心結(jié)。
1996年夏天,有人送來一個蓬頭垢面的9歲男孩明明。孩子的父母離異后,母親出走,父親偏癱,不時打罵孩子。
陳有田夫婦就把明明接到家里管吃住、管上學(xué),這一住就是10多年。陳有田有種果樹的手藝,在村邊建了一處果園,種植蘋果、櫻桃、葡萄等果木。后來,陳有田手把手地教明明嫁接果樹,讓他掌握一門技能。明明長大成人后出門闖蕩、成功創(chuàng)業(yè),他感謝“再生父母”陳有田、申玉梅,逢年過節(jié)不忘回家看望二老。
不止于此,陳有田夫婦還幫助了多名因家庭變故或貧困投靠而來的孩子,他們在這溫情的大家庭中一住就是多年,直到成年后娶妻生子才離開。
2000年以后,和全國許多農(nóng)村一樣,當(dāng)?shù)剞r(nóng)村成年夫婦外出打工者日增,留守和離異家庭孩子隨之增多。申玉梅就讓這些孩子到自家果園里玩耍,提供免費吃住。后來,又在果園里建起河北首家“家庭暴力避救站”,先后為10多名婦女和兒童提供保護,盡最大努力為她們提供就業(yè)機會和生活保障。
回憶這一切,接過愛心“接力棒”的陳玉文表示:“是父母給我們留下了助人為樂、常懷感恩之心的好家風(fēng)。”2009年,陳玉文成為磁縣婦聯(lián)為留守兒童招募的“愛心代理媽媽”,在自己的家里為留守、離異家庭兒童建起了溫馨的“愛心小屋”。
這些年,陳玉文先后榮獲“河北省優(yōu)秀代理媽媽”、邯鄲市道德模范、感動邯鄲教育十大人物等榮譽。她的兒子和侄女、外甥耳濡目染,也經(jīng)常來到“愛心小屋”搭手幫忙,給孩子們輔導(dǎo)功課,陪伴玩耍,贈送書籍和衣物……
“愛心小屋”的愛心故事,在一家三代中暖暖延續(x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