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南亞廣大的珊瑚三角區(qū),有一個巴瑤族,他們在水上蓋起了高腳小木屋。他們所處的地方跨越東南亞6個國家,是地球上海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(qū)域,分布著全球約76%的珊瑚和巖礁魚類,還包括藍鯨、儒艮、侏儒海馬等諸多海洋珍稀動物。
他們之所以成為巴瑤族人,因為他們有一些共同的詞匯和相同的遺傳特征。在巴瑤族的歷史中,這是一個游牧民族、航海民族,他們擁有發(fā)達的海上貿(mào)易和自給性漁業(yè)。
巴瑤族使用的手工船源于菲律賓南部海岸,但根據(jù)巴瑤族“沙巴薩瑪傳說”講述,巴瑤族祖先原為柔佛州蘇丹的皇家衛(wèi)隊。馬來馬六甲帝國有風暴肆虐后,他們逐漸在東海岸的婆羅洲定居、繁衍。
但是,目前生活在海上的巴瑤族的數(shù)量正在減少,主要是原因是由生存環(huán)境的惡化以及周邊國家的歧視政策。如菲律賓政府不久前關(guān)閉該國沙巴州海岸的巴瑤族聚居地,導致很多巴瑤人遷徙至馬來西亞的某些島嶼上,以島為基地,他們經(jīng)常進入沙巴從事體力勞動。圖中50歲的伊布·戴安娜·波圖提赫是巴瑤部落碩果僅存的幾位原住民之一,她幾乎在船上度過了自己的一生。
作為常年與海洋打交道的海上牧民,住在印尼蘇拉威西島的伊姆蘭,潛水技術(shù)非常高超。在他們的居住地,戴著自制木頭眼鏡的摩恩剛剛潛完水,他總是用一根拆輪胎用的鐵棒去搜尋海中珍寶。
巴瑤族中一名叫阿耐的老人,她的丈夫死于長期潛水而導致的減壓病,這么多年來,她必須依賴自己的兒子才能生活下去。巴瑤人自幼便弄破耳膜,潛水就不會感到痛楚了。
巴瑤族(Bajau)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,生活在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海域。多數(shù)人潛海捕魚為生,常被稱為“海上吉普賽人”,被認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。
這里的孩子從4歲起就開始撐起小船在海里捕撈魚類、章魚和龍蝦等。他們幾乎都居住在海里樁柱上的小木屋內(nèi),并用海鮮同周圍島民交換生活必需品。
他們幾乎都居住在海里樁柱上的小木屋內(nèi),并用海鮮同周圍島民交換生活必需品。這里的孩子從4歲起就開始撐起小船在海里捕撈魚類、章魚和龍蝦等。
他們幾乎都居住在海里樁柱上的小木屋內(nèi)。巴瑤族的孩子撐起小船在海里尋找食物。